400-100-9950
如何纠正孤独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微笑彩虹





昨天给大家分享了“什么是自我刺激行为,对孤独症孩子有什么伤害”,今天微笑彩虹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有效干预孤独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果外界不强行干预纠正孤独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自我刺激行为会变得越来越强,变得极难控制和消除。越早开始治疗,就越有可能取得成功。而处理自我刺激行为也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例如“及时处理法”和“积极教学法”,将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最好。


● 及时处理法主要通过减少甚至取消强化,让孩子为行为付出代价,强化其他替代行为以减少自我刺激行为。


● 用积极教学法可教授其他替代行为,这些替代行为能提供与自我刺激相似的满足感。


及时处理法



制止行为

无论自我刺激行为何时出现,都要立即制止,这会减少甚至消除强化。由于自我刺激行为本身能强化自己,因此,只要孩子进行自我刺激,就等于在接受强化,就像吃糖本身能强化吃糖一样。自我刺激行为被制止得越快,孩子进行自我强化的时间就越短。


制止自我刺激行为的方法极其重要。同处理大多数行为一样,要采用间接的方法来制止这种行为。


下面是根据强度排出的各种干预方法


如果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不太严重,不怎么影响日常生活,就可以采用最不直接的方法,理由同采用最不直接的提示相似。例如通过不太明显的提示或言语来制止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但需要注意方法越间接,孩子就越可能内化,就越不需要采用外部控制的方法。制止不良行为的方法越不明显,孩子的外化反应就越少。例如,轻轻碰一下就能制止自我刺激行为,但孩子甚至没有觉察到被碰了一下。虽然孩子并不是为了引起注意才进行自我刺激,但要防止他人的注意诱发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因此,采用最不直接的方法,会降低注意强化自我刺激行为的可能性,对自我刺激行为较严重的孩子可能作用不大。


如果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比较严重,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或在公共场合严重影响他人,就需要采用间接的、干预程度最小的方法,例如用肢体直接控制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大哭大闹,则将孩子带到人少的地方让其情绪平稳,直接控制和制止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但通常采用这种干预程度高的方法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强烈抗拒,所以我们需要在孩子有严重自我刺激行为的时候立即将孩子带离人多的场合,降低他人的注意,以免增强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给孩子造成更深的挫败感和羞耻感。


切记,自我刺激行为一出现,就要立即制止,这一点至关重要。最好是防患于未然,甚至在自我刺激行为出现之前就制止它,在一开始就打破循环。一开始,要采用较为直接的方法(如身体引导),因为不太明显的方法不能制止自我刺激行为,不过,目标应当是尽快采用间接的方法。一旦制止了自我刺激行为,就应当指导孩子进行更为恰当的活动。当他开始表现出恰当行为时,要对他适当进行强化。恰当行为持续时间越长,强化力度越大。




降低自我刺激的强化价值


有几种方法可以减少孩子通过自我刺激得到的满足。把自我刺激当作强化物,是减少自我刺激行为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看起来不太明智,但能达到两个目的:既能作为有效的强化物,又能逐渐减少孩子通过自我刺激得到的满足。


第一,在孩子行为恰当或没有进行自我刺激时,可以让孩子进行有限的自我刺激作为强化。实际上,这是利用自我刺激发展适当的替代行为来取代自我刺激行为。此外,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自我刺激行为的性质。自我刺激行为本来是由孩子内在控制的,但用它来强化其他行为,就能控制它、改变它,就能对它施加限制和条件。将自我刺激行为从内部控制转变为外部控制,就能降低其强化价值。要得到强化,就必须长时间不进行自我刺激,这样我们就能逐渐控制并减少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了。


第二,创造条件让孩子选择不进行自我刺激,也能降低自我刺激的强化价值。例如,让他在最喜欢吃的东西、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或进行自我刺激之间做出选择。当然,只有在形成其他更有吸引力的替代性活动时,这种方法才会有效。他不选择自我刺激,就是在自行降低自我刺激的强化价值。




刺激控制

所谓刺激控制,就是创设不会引起自我刺激行为的环境。例如,在家里的某个房间,在白天的某个时段,不允许出现自我刺激行为。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允许自我刺激,这样就把自我刺激行为控制在适当的范围里,并减少了它出现的次数。其目标是不断减少自我刺激行为,最终消除这一行为。例如,一开始只允许在卧室和客厅里进行自我刺激,随后,只允许在卧室里进行自我刺激;与此相似,一开始只允许在某段时间进行自我刺激,然后,逐渐缩短允许进行自我刺激的时间。


积极处理法

要消除任何问题行为,最重要的是教授适当的替代行为。这个过程往往漫长、乏味、充满艰辛和挫折。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学会适当的替代行为,就不可能取得长期的成功,连最有效的及时处理方法都不能减少行为问题。简单地取消某种行为,并不能为孩子提供代替破坏性行为发挥作用的方法。必须教孩子学会替代行为,否则,自我刺激行为就会重新出现,或者出现其他不当行为。


明确自我刺激的功能,是选择替代行为的基础。进行自我刺激主要是为了获得感官刺激,因此,教授具有强烈感官成分的游戏、娱乐和交往技能,是形成替代行为的最有效方法。孩子必须学会获得满足的技能,这样他就不必为娱乐而进行自我刺激。


自我刺激很可能还有其他作用,因此,也要教授其他技能。为了减少自我刺激,也要教给孩子应付挫折的方法;减少挫折,就能减少自我刺激行为;学会沟通技能,也能有效地防止自我刺激行为,例如,有些孩子在不知道如何回答时会进行自我刺激,教孩子用语言或其他方法表示自己不知道或感到困惑,可以减少其自我刺激行为。

温馨提示:


减少自我刺激极具挑战性。自我刺激非常强大、极具干扰性,孩子很可能觉得它比任何活动更具强化作用。要彻底消除自我刺激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减少自我刺激,让自我刺激行为不那么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才是我们干预的目的,但也很艰巨,很可能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极大地削弱家长有效实施任何行为课程的能力。


所以在决定干预前,要用较短的时间准确实施课程,而不要用较长的时间前后矛盾地实施课程,要确定用多长时间、在什么条件下实施课程。这样才更有效,孩子才会知道哪些场合不能进行自我刺激,哪些场合可以进行自我刺激。

摘自【美】《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